起源
足毽,一項富有傳統中國文化的體育運動,起源於中國。當時,它是從古代軍中遊戲『蹴踘』(黃帝時所發明的足球遊戲)中演變而來,己有幾千年歷史。
唐代高僧傳裡有一段記載﹕『十二歲小沙彌慧光,在洛陽天街天井欄踢毽子,連踢五百多下,引得眾人圍觀讚賞。』
宋朝高承所撰的事物紀原中也有紀錄﹕『小兒以鉛鍚為結,裝以雞羽,呼為箭子,三五成群走踢,有裡外簾、拖槍、聳膝、突肚、剪刀、拐子、佛項等不同招式玩法,亦蹴踘之遺意也。』所以,毽子也有人稱為『箭子』。
明朝劉侗、于奕正同撰的帝京景物略中記載﹕『楊柳兒話,抽陀螺。楊柳兒青,放空鐘。楊柳兒死,踢毽子。』這說明當時我國四季流行的運動,其中秋冬季節的熱門運動就是踢毽。
在清朝時,踢毽運動流行更廣,技術高超。翟灝通俗篇中有說﹕『今京市民,為此戲最工、項、額、口、鼻、眉、腹、膺(胸)部等皆可代足,一人能兼應數敵,自弄則可終日繞身不墜。』上述為足毽中之『花毽』玩法。
民國二十年,黨國元老吳稚軍、戴傳賢等曾大力提倡毽運。當時亦有人作歌推介,其歌詞如下﹕『小孩子、老頭子﹔柳蔭樹下踢毽子﹔毽子飛上天,惹得雷公發了癲,偕火閃娘娘下凡間,學會踢毽子上南天,踢得玉皇哈哈笑,從此不樂登金殿。』
時至今日,足毽運動發展至三種不同的形式,包括圍毽、網毽及花式足毽(花毽)
圍毽,可能是一般人最常接觸,亦是對於足毽運動最普遍的概念,很多人在兒時都可能曾經接觸這個遊戲方式。一大班人圍成一圈,利用報紙及羽毛製成的足毽,一起作互相對踢的玩意。
花式足毽(花毽),指透過不同花式動作完成指定的要求,而當中的動作稱之為『套路』。在中國的發展主要分為南北兩派,兩者無論在動作要求、跳躍的強度都有明顯的分別。
網毽,一種高度的競賽運動,當中包含足球的技術、羽毛球的場地、以及排球的規例,集多種運動技術於一身。
毽球在中國
1913年,武昌中華大學開創毽子項目予學生參與
1928年,上海市舉辦第一次毽子公開賽,開創了由個人把玩之花式毽推展至以組合形式之比賽雛形。
1933年,在南京舉辦了第一次全國性足毽比賽。同年,在上海市及武漢市舉行弓全市性踢毽比賽。
1936年,江蘇女運動員在德國柏林舉行之第十一屆奧運會作示範表演,技驚四社,驘得各界人士之讚賞,亦奠下了德國現今在歐洲足毽運動中握著主導之角色地位。
1937年,七十八歲高齡的譚俊川老伯在個人花式毽中,一口氣踢出了二十三套動作,更有連踢六千多下而不斷之紀錄。
1956年,廣州市制定網毽規則及比賽,並得中央新聞制片廠之助,特別拍攝『飛毽』電影,作全國性播放宣傳,收效尤大。
1963年,踢毽被列為國家指定發展的體育項目及制定中小學體育課程。
1984年,正式列入為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。
1987年,北京成立『中國毽球協會』,負責統籌全國性足毽比賽及訓練工作,並制『中國毽協章程』。
世界足毽運動
1999年,國際足毽聯合會正式成立
2000年,第一屆世界足毽錦標賽在匈牙利舉行
2001年,第二屆世界足毽錦標賽在中國無錫舉行
2002年,第三屆世界足毽錦標賽在德國舉行
2003年,在越南舉行的東南亞運動會,足毽已被列入比賽項目
2005年,第四屆世界足毽錦標賽在廣州花都舉行
2007年,第五屆世界足毽錦標賽在匈牙利舉行
2010年,第六屆世界足毽錦標賽在中山小欖舉行
2013年,第七屆世界足毽錦標賽在越南舉行
2015年,第八屆世界足毽錦標賽在意大利舉行
2017年,第九屆世界足毽錦標賽在香港舉行
2019年,第十屆世界足毽錦標賽在將會在法國舉行